B站崩溃引发的互联网产品对事件背后的需求思考!

昨晚,“B站崩了”的话题仅用了不到半小时就冲上了微博的热搜头条,随后知乎、豆瓣等网络社区的讨论度和热度也是直线上升,一度让微博陷入卡顿,知乎、豆瓣等社区加载缓慢。

更有意思的是,“B站崩溃”事发时已经是晚上11点,常理来说应该有不少人已经进入了梦乡,网站的访问量相比起八九点的高峰期应该已经下降了许多。

即使如此关于B站的消息依然迅速引起了全网热议,甚至一度有传言称B站崩溃后,四散的用户甚至带崩了A站、豆瓣和知乎等网络社区网站的服务器。以至于网友调侃:B站的服务器一崩,加班的除了B站程序员还包括A站、知乎、豆瓣、微博等网站的程序员,建议以后重点盯防B站,B站一旦崩溃马上开启备用服务器分流即将到来的流量。

B站深夜崩溃,竟导致了一场互联网狂欢

虽然大家都知道B站挺火的,但是第一次切身体会到了B站流量和用户数的恐怖,而且是在接近凌晨的时间,以至于第二天一早股市开盘后,B站的股价都迎来了一次上涨。

一、B站崩溃后的用户众生相

“断网了?”“什么垃圾网络?”,昨晚小雷刚退出游戏打算刷一会B站,结果发现点击视频后开始无限转圈,接着不是显示404就是502,感觉就像是在裸连YouTube。最初小雷以为是网络又出了问题,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两句吐槽,不过,很快小雷就发现自己也许错怪了网络运营商。

在发现游戏服务器依然正常连接且其它网站的访问也正常后,狂闪的QQ终于引起了小雷的注意,点开来发现几乎每一个群都在讨论关于B站无法使用的问题,此时小雷才意识到原来是B站崩溃了。

嗯?B站崩溃?在得到这个答案后,小雷迅速登录了微博、知乎、贴吧等网络社区,果然都在热搜榜和首页看到了相关的话题。

B站深夜崩溃,竟导致了一场互联网狂欢

“阿B没了!”“B站倒了!”等话语充斥着几乎所有的活跃网络社区,不过,更有意思的是不少B站用户和小雷一样,一开始都以为是自己的网络出了问题。比如微博一位用户就以为是自己手机的流量用完被服务商关停了网络服务,在充值了8块钱的流量叠加包后发现依然无法打开B站,才想到会不会是B站出问题了。

而且,B站这一次崩溃的范围相当大,除了网页版之外,包括App、海外版等几乎所有的B站相关网络服务都进入了瘫痪状态。以至于有网友称,台版的B站崩溃后,对岸的网络社区中不少人都在询问是不是解放军要解放我们了,所以切断了我们与大陆的网络连接。

B站深夜崩溃,竟导致了一场互联网狂欢

此外还有诸如大楼起火说、服务器爆炸说、程序员删库跑路说等多种不同版本的猜测,有些还描述得一本正经,以至于不少网友都信以为真。

可以说,B站崩溃的三小时让人意识到了B站原来拥有如此庞大的流量,其中不少用户都开始疯狂玩梗,比如宣称B站更改了网址,新的网址是AcFun.com。

B站深夜崩溃,竟导致了一场互联网狂欢

熟悉二次元网站的朋友估计都会会心一笑,大名鼎鼎的A站大家还是很熟悉的,不过也有不少萌新信以为真,再加上凑热闹的网友,突然增加的流量甚至让A站的服务器也一度陷入到崩溃状态,一些A站用户更是笑称,第一次在A站的视频里看到如此高的在线观看量。

如果说这一次B站崩溃的最大受益者是谁,小雷觉得应该是A站,毕竟免费获得了如此高的流量,而且还让一些网友了解到国内的二次元UCG网站并不只有B站,以至于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网友捣鼓出了阴谋论,认为是A站把B站整崩溃的,当然,这种言论大家看完笑笑就好,当不得真。

在一向与B站不对付的知乎上,相关的问题更是迅速冲上了热度榜的第一,而且在短短16分钟内就已经拥有了3802条回答(知乎网友统计),一些知乎用户吐槽道:知乎er平时嘴上都在说小破站不行,现在看来大家都是“口嫌体正直”嘛。

对于B站崩溃,网友们可以说是吃瓜的吃瓜,乐呵的乐呵,阴谋论的则已经快把外星人入侵地球,2233娘奋起反抗的剧本都写完了,段子手们各显神通,给大家攒够了一整天的笑料。B站的崩溃对于B站程序员来说可能又是一个无眠之夜,但是对于大多数网友来说,则是难得出现一次的整活之夜。

不过,大家还是很好奇,B站为什么会突然崩溃?

二、B站的崩溃,也许不是坏事

从B站后续发布的微博来看,事故的原因似乎是部分服务器机房发生故障,导致无法访问,而B站的云服务器中心主要架设在华为云上,所以一度有网友传言是华为云数据中心出现了问题,随后被华为云内部员工辟谣,称事故发生时华为云的运行一切正常。

服务器机房发生故障并不少见,但是让许多程序员疑惑的是B站的容灾机制貌似做得并不好,而且这种所有相关网站、App均无法使用的情况,不太可能是一般的服务器故障所能够造成的。

除了那些不靠谱的奥特曼袭击B站之类的说法外,最初被大家广泛传播的是停电说,该说法最初来自一位自称B站运营的用户的微博,该用户称B站大楼停电,导致服务器出现了问题。

B站深夜崩溃,竟导致了一场互联网狂欢

不过,该说法很快受到了业内人士的质疑,仅仅因为区域性停电就导致旗下所有网络服务中止且不可用,那么B站的相关部门从上到下全部解聘,没有一个会是冤枉的。

基本上,对于哔哩哔哩这样的大型互联网企业来说服务器不可能都放在一栋楼里,而且一般的服务器中心都会有一整套UPS系统,在短时间的断电情况下可以保证服务器中心的正常运行。而且,B站还有部分服务是架设在诸如华为云这样的数据中心上,所以除非是全国范围的大停电,否则不可能仅仅因为停电就让B站所有网络业务都无法访问。

从小雷查询到的信息来看,B站的这一次事故,可信度较高的说法是CDN供应商出现了事故。

CDN是什么?CDN是内容分发网络的简称,是一个建立在已有的承载网络上的分布式网络,由处于不同区域的边缘节点服务器群组组成。

B站深夜崩溃,竟导致了一场互联网狂欢

简单来说,假设B站的内容服务器位于上海,而广州的一位用户想要浏览一个视频,在点击视频后电脑就会向位于广州的CDN服务器发出请求,CDN服务器对内容请求进行核实,如果目前节点内保存有该内容,就直接将内容提供给用户,如果没有,CDN则会向源服务器发送请求,将内容传输过来后再提交给用户。

CDN被广泛应用于视音频、直播、购物等网站,能够有效地加速用户获取相关资源的速度,我们能够在点击视频后在短短几秒内完成加载并播放,有不少的功劳就在CDN服务身上。而且CDN服务还能够有效降低源网站的负荷,让源网站可以用更少的服务器来承载更多的访问量。

不过,当CDN服务出现问题后,从用户端发送的资源请求就会直接绕过CDN的服务器,将接收端定位到源服务器上。面对猛增的用户请求,B站的服务器自动启动容灾策略,开始对请求服务进行降级,比如拒绝部分用户的访问请求,回馈到用户界面上就是突然出现的404和502提示。

B站深夜崩溃,竟导致了一场互联网狂欢

但是在持续的请求下,B站的网关最终没有扛住这波攻击,以至于引发了整个网络环境的崩溃。该说法的依据是当时崩溃的网络其实不止B站,诸如A站、豆瓣、晋江等多个网站都在同一时间出现了崩溃状况,只不过相比起B站,其它网站的恢复速度更快一些,所以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估计有人好奇,为什么规模最大的B站反而恢复最慢?

从网友提供的信息来看,也许是因为B站容灾等一系列的系统都是自研的,所以在CDN服务商出现意外并发出警示后,没有能够第一时间启动容灾系统,以至于在后续的流量瀑布攻击下被击溃了网关。而且,其余网站所需要面对的用户访问量与B站不是一个量级,所以容灾系统才最终扛住了突然而至的大量请求。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可信度较高的说法,真实原因估计只有等B站公布才能知道。

不过,这一次的崩溃事件也许并不算是坏事,除了让运维人员了解到目前的服务器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外,还让外界了解到B站的用户活跃量和在线人数已经达到了一个恐怖的数量级,从公司发展的角度来看也许还是一件好事。

一、三级火箭的时代陷阱

你还在迷恋互联网的三级火箭理论么?就是那套一级火箭抢头部流量,二级火箭沉淀用户做大份额,三级火箭完成商业闭环收割赚钱的理论。这套理论事实上并没有过时,且一定会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继续发挥效力。

但在2021年的时间窗口,只用这套理论,或者是一些别的单一理论是很难完全阐释和说明当下发生的变化,以及出现情况。因为产品逻辑必然随着时代在变,随着时代中的人在变化。当移动端流量明显超越PC端流量的时候,正是4G技术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时候,短视频APP如抖音,也因这个后发优势占得行业先机。而移动端流量又具备了娱乐性强、社交性强、流量集中等特点。

1. 流量质量

首先是娱乐性强,移动端前的用户,除了最基本的通信需求外,娱乐和购物是移动端上最高频的使用方向。抖音和拼多多作为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产品,正是在移动端上全面出击,取得了短时间反超众多老牌互联网产品的成绩。

其次是社交性强,分享功能的出现,让社交货币在移动互联网中的价值不断提高,知乎、豆瓣这些内容社区的地位也在这一轮的浪潮中得到巩固和加强。

流量集中的特点是由于手机APP的存在,打破了传统互联网必须通过搜索引擎进入互联网的模式,从手机浏览器、手机应用商店,甚至是从微信和支付宝等渠道,都能获得新的信息。每一个超级APP都是一个入口,每一个周围的亲朋好友都是一个推荐和接受推荐的信息节点。流量的通道不在是单一的总线型和分发型的通道,流量也回归信息要素本身,在各自APP中被垄断。推荐算法使用方式的雷同,让更多的用户看到想看到的,弱化了本来就不强的搜索鉴别信息的能力。

2. 流量价格

相比于PC端相对透明的流量价格,移动端的流量价格受到各个超级APP的产品方向、覆盖用户群以及市场环境的因素影响,不仅波动较大,而且价格昂贵。任何无法沉淀住用户或快速转化了结商业闭环的产品甚至商品,已经很难在三级火箭的逻辑下生存,AARRR的逻辑早已演化为RARRA的逻辑。各行业竞争的加剧,内卷的加剧,用户已经长期满足于高水平的交互体验,大大提高了各细分领域的准入门槛。而用户对羊毛认识的加深,也进一步削弱了传统流量思维中各类活动对用户的影响力。任何不顾一切吹嘘用流量而非产品重塑就能解决当前问题的PM或领导者,常常架起了杠杆,翘飞的却是本已脆弱的自己。

3. 用户非鱼肉

商业闭环这个词对于资本来看确实是有吸引力的。毕竟落袋为安,似乎是所有流量最好的归宿。但在这套逻辑的背后,都是金钱的逻辑。但这必然不是能运作好产品的唯一逻辑,因为还可以有价值逻辑在。一个好的产品,肯定对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成为社会价值体系甚至荣誉体系的一个环节。

当产品经理和CEO将用户看做是鱼肉的时候,金钱和资本逻辑占据了上风;当将用户看做是共生共荣的伙伴的时候,价值体系依然发挥了作用。有时人们会将新的看不懂的产品定义为“佛系”产品,例如B站这类商业闭环并不强的产品,但事实上很多能存活下来的“佛系”产品背后,一定是有一套价值体系能支撑住产品的运转,有一群有同样价值体系的用户在以活跃而非转化的方式扩大了产品的影响力,拔高了产品的价值。

二、用户的差异化是最大的差异化

B站在社会进程下,最初是以ACG社区为核心的社区。但B站并没有完全桎梏于此,当代年轻人的包容心、好奇心和有趣的灵魂,在B站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人是具有多面性的,在这个匿名化的网络世界中更是把这个多面性进行了放大。一个Z时代的人,有可能当下还在知乎上就每个问题和他人争论,5分钟后就跑到豆瓣看书评或八卦,10分钟后到抖音里刷两个短视频,再在15分钟后看一会B站的鬼畜。在短短的20~30分钟里,经历一场人格分裂似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变化也不是没有可能。理想状态下,每个人都想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而现实状态下,许多人成为了平台想让你成为的那种人。

B站在很多人眼中虽然是一个视频网站,但其混杂着的强烈的UGC属性。而B站中知名的弹幕机制,一方面是在产品上构建了一套用户的新的交流方式,另一方面也因为沟通方式的特殊性,将更多的创意和包容,友善的调侃和揶揄加入其中,丰富了视频的内容和社区的价值体系。这独特的由用户无形中构建的观赏趣味,对B站调性产生了积极地影响。相较于其他平台,B站上的视频内容即使是严肃主题,也能尽量的以生动形象的形式进行阐述,更积极主动,更灵活丰富。即使是同一段视频,在B站的弹幕体系下,也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为09年成立的B站,从非主流走向主流的另一个因素,也正是一代用户的成熟。类似的情形我们也可以从中国互联网的历史中找到答案,如QQ,如淘宝,如微信。任何一代年轻人聚集的产品,能支撑这一代年轻人成长成熟并与之共同成长,在下一个十年都会有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三、聚贤堂or修罗场

首先对于原创作者,至少到目前为止,B站在保护和推广原创上都是不错的。和短视频不同,B站上的视频通常在时长上可以按照分钟计算。中等长度的原创视频创作,事实上是需要相当的投入的。在外包团队的价格,一个相对高质量的5分钟的视频可以以万计,而15~30秒左右的短视频则以千计。由于投入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对创作者进行了自然筛选。如果拿B站和抖音进行简单的对比,B站up主数量明显少于抖音号,内容数量也少于抖音。同样对于视频创作者来说,在B站上的竞争相较于短视频来说就没有这么激烈,原创和二次创作的生存空间更加宽松。

其次对于创作内容,创作者也会在时长允许的情况下保持内容的紧凑。一键三连作为对视频创作者的鼓励和认可,无形中也成为了对内容的要求和评审。由于B站的调性,除ACG外,内容创作领域也推出不同领域的up主,且风格迥异。历史类、法律类、科普类、数码类、极客类、鬼畜类等等,用户在这里能轻松的找到各类高质量的视频,各学科的教程。这既符合了轻松愉悦的氛围,也符合时下持续学习的风潮,寓教于乐的内容层出不穷,也是区别于一些平台说教类风格的内容的一大差异。

最后基于Z时代的特征,对于个体个性化差异化追求是B站原创作者和其他平台的一大差别。个性化有许多好处,一方面降低了同质化竞争产生红海带来的挤兑效应,另一方面也逐步扩展了用户群体选择面。当越来越多的视频网站或短视频平台的内容趋于雷同的时候,B站逐步呈现出百花齐放各自安好的态势。

成为聚贤堂还是修罗场,内卷化加剧的今天,是UGC类平台做大做强后必然会面临的路口。最终的选择,或者折中,都将是背后产品价值逻辑的终极体现。

四、机器学习和算法的局限性

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正是推荐算法飞速扩张的时代,但机器学习和算法的能效也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的决定因素,则是数据本身。对于视频网站,也就是视频内容本身。过度使用推荐算法的平台,自然把用户作为鱼塘里的鱼,竭力的榨干用户时间和关注度,引导消费,引导流量导向。

但任何一个APP或平台就能承载互联网平台的所有需求么?答案是否定的。但多数大平台管理者却是这么期望和构想的。机器学习和算法本身作为一种工具,承载的不过是使用者的价值取向。此间越是封闭,当前获利越多,但长期活力越弱;越是开放,当前获利越难,但长期活力越强。

2021年会是一个新的开始,十几年的互联网演进后,尤其是疫情后,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学习工作和生活。新的时代背景下,产品的逻辑是否还在重复,历史是否是在不断重演,值得观察和研究。

转载至

http://www.pm28.com/4902.html

作者:海阁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